他们在现场 他们在记录
致敬奋战在宣传一线的“警营记者”
(本刊编辑:胡万春 文:韦妍冰)夜深人静,城市的喧嚣渐渐退去,此时,仍有点点灯光在夜色中亮着,有人伏案打磨文字,有人反复推敲脚本,有人凝神捕捉最具温度的画面……
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需要勇气与坚守,在第2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哈尔滨市公安从事宣传工作的民警辅警,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藏在文字背后、光影之间的坚守与热爱。

“我不知道叫啥名,就写着‘手撕面包’……”去年亚冬会期间,中央大街人流熙攘,一位老大娘带着东北口音的询问,瞬间吸引了巡特警支队综合管理大队副科长邵建华的注意。他敏锐地察觉到,‘手撕面包’的生活气息、特警耐心专业的回应以及中外游客穿行的街头,足以构成一个温暖的警民故事。
邵建华立即举起相机与战友快步上前,将特警俯身倾听、细致指路与大娘连声道谢的温暖互动一一捕捉。回到单位后,他和战友连夜投入剪辑,反复打磨画面节奏,只为呈现那份质朴的感动。短视频《大娘:我不知道叫啥名,就写着“手撕面包”》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登上《人民日报》热搜,收获百万网友点赞。这份过人的敏锐离不开他日复一日的扎实积累,从钻研剪辑软件到请教高校教师,就连吃饭乘车的碎片时间,他也专注于从优秀作品中捕捉灵感,精进技艺。

随警作战归来已是深夜,阿城分局政工室副主任王彤宇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他没有打开熟悉的剪辑软件,而是在编曲界面反复调试,桌上是几张边角微卷的草稿纸,记录着他利用工作间隙为警营歌曲《阳光下的守护》积累的灵感。
“要让旋律里有战友们奔波的脚步和守护的温度。”当发现间奏吉他音色过于突兀,他逐一尝试不同混音方案,直至凌晨2点,才找到那份契合民警形象的旋律。次日清晨,他带着小样挨个征求战友意见,老民警听着红了眼眶:“这节奏里有我们出警时的奔跑。”年轻民警则建议加入轻快元素,他认真记录,在傍晚的余晖中完成最终编曲。很快,《阳光下的守护》相继被公安部、中央政法委等官方媒体转发,看到网友们的真挚留言,王彤宇由衷欣慰:“能用旋律让大众读懂公安民警的坚守,一切付出都值得!”

2023年夏天,尚志市老街基乡遭遇严重洪涝,尚志市公安局民警王钊跟随抢险队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把抗灾中警民携手的瞬间真实地记录下来!
泥浆裹着寒意漫过裤管,汗水浸透了衣服,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可王钊全然顾不上这些,他的目光,始终牢牢追随着战友们,看着他们弯腰清理杂物、抬手修复门窗,看着泥水从他们的额角滑落。深夜的临时帐篷里,一盏应急灯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光。王钊对着初稿反复推敲,删去所有空泛的表述,把群众质朴的感谢、民警朴实的话语,一句一句写进报道。摊开的笔记本上,一道干涸的泥痕清晰可见,它像无声的印记,默默见证着那些与风雨同行的日夜。

“嫌疑人收网了,行动!”今年7月,午后烈日当空,在宾县公安局打击非法电鱼的专项行动中,辅警王宗泽与战友们已在蚊虫肆虐、湿热难耐的松花江畔蹲守多时。收到指令,他立即随着队伍冲向江边,为精准记录抓捕全程,紧贴战友冲下泥滩,不料脚底一滑,整个人重重摔倒在地。相机脱手飞出,膝盖传来一阵钻心剧痛,他却毫不在意,连滚带爬地抓起设备,继续投入拍摄。
事后诊断,王宗泽髌骨严重挫伤,需接受手术。然而,躺在病床上的他念叨的不是伤痛,而是“现场的图片拍全了没有?视频角度到不到位?”7年来,从寒冬凌晨的执勤岗,到盛夏泥泞的抓捕场;从重大安保的前沿阵地,到服务群众的窗口一线,他始终镜头不离手。“只要能让更多人看见警察的付出,我就会一直拍下去。”这句朴素的话语,正是一名“警营记者”最真实的担当宣言。
这一幕幕,不过是无数“警营记者”工作的平凡瞬间。他们用镜头记录正义,用文字传递温暖,让每一个坚守的身影被时代铭记,让每一段警民同心的故事汇聚成城市最温暖的底色。岁月为卷,初心为笔,他们仍在默默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