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着线索跑”到“智慧护民生”
——一名冰城环食药侦民警的7年守护路
(本刊编辑:胡万春 文:付雪桐)“十四五”以来,哈尔滨市公安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不断提升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今天,让我们跟随环食药侦支队民警李浩阳的讲述,走进那些守护“舌尖安全”与生态屏障的一线瞬间。

“买的白酒好像不是那个味儿,感觉度数不够,肯定是假的!”2019年冬天,一位老大爷的举报电话,让我这个刚入警一年的新兵,第一次真正参与到“昆仑”专项行动中。
那天凌晨3点,我和师父裹着两层棉袄,蹲守在城郊一处城中村的角落。寒风像刀子一样往领口里钻,不到半小时,脚就冻得发麻。制假窝点藏在一个二层小楼的车库里,只有门开的几秒钟,我们才能抓紧观察、固定证据。
蹲了整整半个月,终于摸清了他们的活动规律。可收网时,嫌疑人竟驾车冲上乡间小路,弃车后钻进积雪半米深的农田。我们在田埂里追了两里地,雪水浸透警服,结成了冰。最终人赃并获,清点完证据已是下午,捧着盒饭的手还在发抖。
师父擦着汗说:“浩阳,对付这种团伙,没点‘铁脚板’和熬劲儿,真不行!”
那时的我们,靠的是“腿跑断、嘴问干”的笨功夫。
转眼5年过去,公安工作迎来了智慧转型。
2024年,市公安局建成大数据中心、侦查中心和资金研判中心,我们支队也拥有了情报研判平台和快检实验室。打击食品犯罪,从“被动出击”转向“主动预防”。
坐在电脑前,我和同事们梳理近10年制售假酒的前科人员信息,通过数据建模、轨迹分析,锁定了一对曾被打击的“王氏兄弟”。不出5天,我们就摸清了他们的住所、窝点和销货渠道。
借助“制售假酒犯罪智慧溯源系统”和快检实验室,我们秘密取样、精准鉴定,7天端掉窝点——昏暗的民房里,酒精、香精堆满墙角,生产线污浊不堪。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从前是“跟着线索跑”,如今是“盯着数据打”,科技为我们装上了“千里眼”和“风火轮”。
变的不仅是手段,更是理念。
以前总觉得“抓人封厂”就是终点,现在更注重“从根上治理”。7年来,我们发的传单越来越多,走进的企业越来越多,发动的“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也越来越多。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一次次宣传活动中,常有老人拎着刚买的菜走过来:“孩子,帮我测测这捆菠菜。”那一刻我明白,打击不是终点,预防才是温度。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法律的红线,更是百姓的日子。

7年,我从徒弟成了师父,从新人成了骨干。
办案工具从笔记本、警械变成了情报平台、快检盒;执法方式从“单打独斗”走向“警企共建、全民参与”。每一起案件,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变化,都连着老百姓的菜篮子、饭桌子。
最近看《沉默的荣耀》,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作为一名环食药侦民警,我庆幸能见证并参与这场变革。往后,我还会穿着这身警服,守着冰城的“舌尖安全”,护着这里的绿水青山。
因为我们多办一起案子,群众的安全感就多一分;我们多走一里路,哈尔滨的美好就多一分——这就是我们,最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