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政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的内生性影响
时间:2025/10/22 发布者:记者 林树臣

体育思政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的内生性影响

徐啸天    曼谷吞武里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00

徐啸天 (1999.4- ),男 ,汉族 ,内蒙古呼和浩特,  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摘要:体育思政融合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体育思政融合的内涵与特点,阐明其对大学生运动价值认同、自主参与意识、健康行为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内生性影响机制。基于此提出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和丰富文化活动等策略,为促进大学生身体素养全面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体育思政融合;大学生;身体素养;内生性影响;教学策略

引言: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入推进的形势下,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成高校体育工作新趋势。体育思政融合不仅拓展了体育教育丰富内涵,还为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提供全新路径,身体素养作为个体体育素质综合体现涵盖身体能力、健康知识、运动行为、心理素养等多个维度,其提升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内生性因素尤其关键。探究体育思政融合背景下影响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内生机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思政融合与大学生身体素养的内涵解析

1.1 体育思政融合的定义与特点

[1]体育思政融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与实践,实现思政与体育协同育人的模式。它打破传统体育教学重技能轻育人的局限,挖掘体育项目思政资源,结合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构建“润物无声”的育人体系,强调体育与思政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教学内容上的互补性[1]。

体育思政融合特点如下:(1)整体性:贯穿体育教学各环节;(2)隐性性:强调思政元素自然渗透,通过体育活动情境体验潜移默化影响价值观;(3)双向性:实现体育与思政双向赋能,提升思政教育生动性,丰富体育教育内涵;(4)实践性: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团队、拼搏和规则意识。

1.2 大学生身体素养的构成要素与评价标准

大学生身体素养是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涵盖身体能力、健康知识、运动行为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1)身体能力素养:含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技能;(2)健康知识素养:涉及体育理论、健康知识、运动原理和锻炼方法;(3)运动行为素养:指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规律锻炼习惯;(4)心理社会素养:包括意志品质、情绪调控能力、团队合作和规则意识。

大学生身体素养评价标准从多维度构建,形态机能标准通过体能测试评价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标准评估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健康行为标准评价锻炼参与和习惯养成,认知态度标准评估体育知识和价值观掌握,社会适应标准关注团队协作和规则意识。 

1.3 体育思政融合与身体素养提升的关联机制

体育思政融合和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存在多维度关联机制并形成整合路径,包括价值引领、兴趣培养、行为强化和能力提升等方面。价值引领机制让思政元素渗透强化学生对体育活动价值认同并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兴趣发展机制作为连接体育思政与身体素养核心环节,依据兴趣发展理论,体育思政融合通过“情境激发-体验强化-内化认同”渐进过程将外在兴趣转为内在兴趣,促进学生从“必须参与”到“渴望参与”转变形成自主锻炼内驱力。行为强化机制体现为通过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渗透增强体育锻炼自律性促进健康行为养成,能力培养机制体现在融入思政元素体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四种机制相互联系促进构成体育思政融合助力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内在逻辑链条。

2 体育思政融合对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的内生性影响分析

2.1 体育思政融合对大学生运动价值认同的影响

体育思政融合依托价值重塑机制深化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内在认同。在渗透思政元素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可接触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如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传统武术理念,从而建立对运动价值的深层理解。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文化自信,通过介绍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历程、讲解奥运健儿拼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2]。这种情感连接将运动参与转化为文化认同,增强学生对民族体育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理想信念教育借助目标引导树立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将健康中国与个人体质提升相联系,让学生把体育锻炼视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途径,增强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意识,为终身体育行为奠定价值基础。 

2.2 体育思政融合对大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影响

体育思政融合借责任教育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内在驱动力。在融入思政元素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了解个人健康与国家发展的关联,体育锻炼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动力,促使学生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规划,如长跑课程融入“强国有我”主题后,学生认知提升,出勤率提高。集体观念培养增强学生在团队运动中的参与持续性,体育思政融合强调个体对集体的责任,学生将自己视为团队一员时会克服惰性坚持参与,通过设置集体荣誉目标,减少缺勤现象。自我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形成自主锻炼模式,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规划,建立“目标设定、执行、评估”循环系统,自主参与意识对学生身体素养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 

3 利用体育思政融合提升大学生身体素养的策略

3.1 优化体育思政融合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体育思政融合课程设计影响学生参与动机与学习效果,传统体育课程重技能轻价值,导致学生参与度低、锻炼动力不足。优化课程设计可从四方面着手:

内容选择上,深入挖掘体育项目思政元素,建立“项目 - 价值”对应库,如武术融入民族精神教育、田径渗透拼搏意识、团队项目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实现体育与思政有机结合和思政教育内化。

课程结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认知体验 - 技能提升 - 价值内化”阶段性目标。初期用情境导入,如讲奥运故事激发兴趣;中期强化实践体验,设挑战性任务锻炼学生;后期组织反思讨论,引导学生提炼价值认知,形成自主锻炼动力[4]。

教学方法创新是激发动机关键,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模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利,如开展“健康中国”主题项目设计活动,教师转变为引导者。

评价体系改革要突破单一技能测试局限,构建“过程 - 结果 - 价值”多维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参与度、进步幅度和价值认同,通过反馈强化正向行为,激发持续参与动力。 

3.2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强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体育思政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是实现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统一的关键。传统体育教学重技术训练、轻思政元素渗透,创新教学可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引导、体验反思和项目实践四种途径。情境创设法构建有思政内涵的教学场景激发情感共鸣,如篮球教学再现国家队比赛、健美操融入情感表达,使技能学习与价值塑造同步。案例引导法以体育名人事迹为素材,经分析讨论深化思政认知。体验反思法在实践后开展思政活动,如耐力跑后组织学生分享心理变化,引导其联系体育挑战与人生困境。项目实践法将思政目标融入体育任务,如组织“体育+公益”活动、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节”,让学生体验责任担当、增强文化自信。这些方法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时自然接受价值引领。 

3.3 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反思与发展

体育思政融合教学评价机制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重要手段。传统评价过分强调体能测试而忽视思想价值内化,完善评价需要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度和进步幅度,通过“体育成长档案”记录锻炼过程和心得体会,比如设计“思政素养-体育行为”观察表记录学生团队协作和遵守规则表现并定期反馈。终结性评价应突破单一技能测试增加价值认同维度,可采用项目汇报制让学生自主设计锻炼计划教师从方案科学性和执行坚持度评价。

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反思。这种方式引入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三维结构,学生可在自评中审视自身进步情况,在互评里汲取他人优点长处,还能在教师点评中获得专业指导建议,同时组织“体育价值论坛”让学生分享体育活动成长感悟,并且设计反馈调整机制,借助“问题发现-方案优化”的循环引导学生调整策略。另外建立激励导向的评价文化,设置“进步之星”“坚持之星”等荣誉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持续参与动力,最终形成自主发展习惯。

3.4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拓展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体育思政融合实践平台,可把课堂教学延伸拓展至课外,进而形成全方位育人环境。传统校园体育活动存在思政元素融入不足问题,丰富体育活动要打造特色品牌、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开展志愿服务并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空间,特色体育文化品牌应融入思政元素,比如设计“体育精神代代传”主题运动会,以体育人物事迹为背景让各班级代表不同时期体育精神,组织“民族体育文化月”开展传统项目展示增强文化自信。

多层次的体育竞赛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设置院系联赛、校级比赛和校际交流这三个层次[5]。院系联赛着重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校级比赛增设“最佳团队精神奖”等多元评价方式,校际交流突出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安排文化展示以及交流分享活动,体育志愿服务把体育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阳光体育进社区”活动中大学生教授居民健身知识。利用新媒体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平台,推送体育人物故事以及精神解读等相关内容,形成融合的体育文化氛围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结语

体育思政融合给大学生身体素养提升开辟全新路径,其内生性影响机制展现在价值认同等多维度。高校要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体育教学整个过程,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并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平台,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来引导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最终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梓豪.“课程思政”与“体教融合”交互背景下学校以体育人策略构建研究[J].体育世界,2025,(07):113-116.

[2] 麻飞.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太极功夫扇专项课为例[J].武术研究,2025,10(07):72-74.

[3] 杨亚军,曲静,林丕鹏.知信行模式在体育保健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25,15(21):143-148.

[4] 吕臣,赵慧洁.排球运动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14):35-37.

[5] 马红梅,邹秀春.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21):41-44.


相关新闻

综合

视频

更多+
关于我们|人员查询|车辆查询|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时事新闻网络中心

时事网邮箱:chinassxw@126.com

北京市公安局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 京网公安备11010602130013号

网站备案编号:[京ICP备12003057号-5]

Copyright 2021 - 202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