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播下“悦读”的种子,深耕书香校园,提升师生阅读能力,撬动学校“学习文化”的高品质提升,一直是实验小学教育教学的行动之南。
原平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约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目前学校有49个教学班,学生2480余名,教职员工145名,特级教师一名,省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7名,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学校绘制出原平实验小学校(2021---2025年)五年发展规划,学校以“新雅”文化为引领,秉承“全人教育”办学理念,本着“落地、跟进、提升”的原则,全力推进“一四九”系统工程(即一个目标“一”即一流目标:三晋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学校。“四”即四大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服务建设,课堂改革建设。 “ 九”即“九大行动”积极构建校园文化,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关注教师成长,构筑理想课堂,推行每月一事,培养卓越口才,打造艺体、阅读、特色社团、家校共育等课程,力求培养出拥有完善人格、丰厚学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学子。
“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
一、加入新网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校长,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教师成长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来到实验小学后,如何唤醒教师、影响教师、引领教师、成就教师一直是指导我开展学校工作的思考和行动指南。
2020年春,我带领实验小学25名教师加入到新网师,大家自主选课学习,不断成长。今天,这些教师已经走出了舒适区,“读书、听课、打卡、完成作业”成为新网师人日常生活的新常态。
二、成立读书会,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常青藤读书会原平市实验小学分会
原平市实验小学校秉承“全人教育”办学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遵循新教育教师成长理论,促进教师成长的使命,2020年春,我们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成立实验小学常春藤读书会,定期组织教师阅读教育经典书籍,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实现专业成长。
三、共读整本书,阅读成为师生的习惯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
——温儒敏
1、 怎么推动读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我校开展将近三年,我们通过专家指导,语文骨干教师先行、带动、引领开展整本书阅读。
导读课、推进课、主题探讨课……层层深入;学生初步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作为校长,我首先想到时间上要有保证,我们把每周五的第一节课确定为整本书阅读课。教务处负责检查、落实教师上课情况。我们通过分年级分段每学期按计划展开活动:
1) 一二年级读绘本。
2) 三四年级学生阅读童活。
3) 五六年级学生阅读名著,制作读书卡,推荐好书,演剧本培养表达能力,语言综合能力。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探究、上研讨课,我校涌现出青年教师贾丽平、陈敏、李艳峰、高艳萍、贾思静……等年轻教师为代表的整本书阅读课教师。阅读在我校已经成为师生共有的一大亮丽风景线。
四、启动读书节,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了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为了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指示精神,真正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我校“书香校园”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让师生亲近经典书籍,为精神打底,为幸福奠基。2023年4月25日到6月15日,我校举办了“原平市实验小学第一届‘新雅杯’读书节”。通过开展一、二年级:绘本制作;三、四年级:好书推荐、海报、思维导图、故事情节结构图等;五、六年级:手抄报、读后感、作品人物分析、好书推荐等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涌现出一批批“ 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有力地推进了我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激发全校师生及家长的阅读热情,提升书香校园的品味,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五、编演课本剧,探索跨学科学习路径
童话剧表演初探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共读书的浓厚书香氛围,推动学校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原平市实验小学组织各年级进行了绘本剧、童话剧、经典小说剧、课本剧表演。各年级组长按照不同的内容给各个班级进行了任务划分。
一二年级以绘本剧为主,三年四年级以童话剧为主,五年级以课本剧为主 。童话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组前后相继、此起彼伏的故事。这些故事整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孩子们通过身临其境的演绎,完成一次次成长的穿越。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感到温暖,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他们沉睡的生命,让其拥有光芒,并且可能伴随终生。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的时代,任何一种满足于眼前成绩的学校,落伍是必然的。不进则退是必然的的规律。为此,我们在创建书香校园,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坚定不移的坚持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我们将努力促进学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更比一天好”。为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附读书节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师生家长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养,为精神打底,为幸福奠基。
二、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用阅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师生亲近经典书籍,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激励教师与书本为友,与经典对话,引导家长参与阅读,形成正确家庭教育观,并为孩子树立爱读书的榜样。学校决定四月份为读书主题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激发全校师生及家长的阅读热情,提升书香校园的品味,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让阅读成为师生习惯,让书香飘逸校园。
三、活动主题:与书香为伴,携经典同行
四、活动安排:2023年4月1日——4月30日
五、具体安排:
(一)打造书香班级
1. 每个年级制定学生读书激励方案,激励方案要简单易操作,有实效,可记录。(教研组长3月22日将纸质版交回教研室)
2.各班利用好图书角,图书要有数量、有质量,并要经常更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图书。
3.午读时间,(2:10—2:30)教师请自觉保持安静,师生需静悄悄阅读。“学校就是图书馆”,请各位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得喧哗影响他人。(学生一人不读书扣1分,教师一人不读书扣2分,作为书香班级评比的一项内容)
4. 充分利用周五的阅读课,不可挪作他用。
(二)共建书香家庭
1.家家有图书角,打造书香家庭,鼓励家长读书,打卡拍照,晒书房,和孩子一起共读。
2.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班级读书活动,支持班级读书工作。
(三)教师与书为伴。
1.教师要以自身的读书行动为学生树榜样,所有教师力求读经典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
2.积极参加学校的共读活动,语文教师要跟学生一起共读童书,每学期至少读三本童书。
六、各年级阅读挑战目标
(一)分段目标
1.一年级:平均2—3天一本绘本,一月挑战10—15本绘本,一学期挑战阅读40—50本绘本。
2.二年级:桥梁书一月1—2本,挑战一学期4—8,整本书1—2本。
3.三、四年级:挑战一月10万字的阅读量,一学期40万字的阅读量。
4. 五、六年级:一月精读一本,一学期百万字的阅读量。
课标要求:
一、二年级要完成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目标;三、四年级要完成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目标;五、六年级要完成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目标。
(二)操作方法
1. 每个年级要在学校教研室的指导下,制定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并以此为目标,按计划进行阅读。
2. 根据各年级制定的激励办法,利用好阅读小书架、阅读记录单、阅读存折等激励方式,做好学生日常阅读记录,进行周阅读排行榜公布,并评选出班级一周“阅读之星”,颁发奖状;每月评出年级阅读之星,颁发奖状;学校会在每学期评出学校的“书香少年”,以此促进阅读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七、读书成果展示
1.教研组长组织本年级各班级开展课本剧等表演活动。
时间:3月20日—4月15日:各年级排练、演出;
4月20—4月22日:每年级节目展演。
4月23日:优秀节目展演。
2.各年级纸质作品征集要求
一、二年级:绘本制作。纸张大小要统一,制作要精美。三、四年级:好书推荐、海报、思维导图、故事情节结构图等。
五、六年级:手抄报、读后感、作品人物分析丶好书推荐等。
要求:
1.以上活动,要求所有学生参与,每班评选出不少于10份优秀作品,参与全年级的评比和展览。作品格式要统一,由教研组长商量后统一要求。
2.时间安排:3月20—4月15日 在本年级评比;
4月16—4月19日 全校评比,
4月23日按年级在全校展览(六一展览?)
七、评比表彰
评选首届“新雅杯”读书月“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进行表彰颁奖活动。
八、周进程总览
第一周:做好宣传工作,营造书香氛围
第二周:走进浩瀚书海,感受经典魅力
第三周:交流读书体会,分享读书收获
第四周:展示读书成果,树立读书榜样
1、增加线上或线下获奖的“书香少年” ;“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进行阅读分享。学校会通过公众号或微信号等滚动宣传。引导激励更多的学生或家长走进阅读,爱上阅读。打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确实提升我市的城市文化品味。
供稿:原平教育局
责任编辑:刘建忠
中国时事新闻山西新闻
联系邮箱:ssxwwsx@163.com